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

台灣的民主包袱

前幾日看到蘋果日報上關於競選活動宗教化之社論,甚是感慨。臺灣人民一向重視信仰,我們的競選活動宗教化亦是不爭的事實。但筆者認為,宗教化並非藍綠紛爭的亂源,而僅是表象。藍綠紛爭真正的根源,乃是來自於"傳統價值"

眾所皆知,華人社會的傳統價值乃是來自於中國文化。而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單一政權之政體。雖有戰國,三國,或民國初年等群雄割據之年代,但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快又回復到單一政權。觀察對岸領導人之言行便可發現,對方的思維跳脫不出"成王敗寇",一味打壓,抹黑台灣及西藏等地。筆者認為,這顯示出中國傳統價值最大的弊病-即對於多元價值與文化之尊重。

這種中國文化弊病起源於漢武帝獨尊儒術。漢武帝之所以獨尊儒術,重要的一點恐怕是由於儒家鼓吹"倫理",講求輩分,限制非既得利益者之權力(如婦德限制婦女部份自由)這些規則非常方便既得利益者行使統治權。在現代社會中也就是方便父母管理兒女,方便老闆管理員中,方便部會首長管理下屬。既得利益者在有能力主導社會價值觀的同時,當然大力推行此種思維。在管理之過程中,只有既得利益者才有決定之權力,非既得利益者是沒有置喙的餘地(有耳無嘴)


既得利益者既然統治非既得利益者,便不會尊重非既得利益者的想法。這些特點在文化各種面向均可普遍觀察得到。如父母師長不尊重學生之價值與想法,職場上的老闆不尊重員工之福利或提案,在政策上,非專業的部長主導專業的會議走向等等。在台灣歷史中,蔣氏政權對本土文化,扁政府對過去既得利益族群等行為亦可見到此一弊病。又如目前候選人對於許多政策之細節只丟出經費,競相加價(五年五百億等),卻沒有對於各種階層的文化需求多加了解,建立好配套措施,也是一種既得利益者的傲慢。

目前台灣進入民主的時代,非既得利益者可以藉由投票來做出決定,但這種文化卻成為我們的絆腳石。在過去,由於上位者才有決定的權利,在下位者只需要跟隨便可,因此需要對在上位者神格化(皇帝),避免下位者之懷疑。在民主社會中,人民對於統治者的的懷疑卻是必須。實事求是之科學精神方能選賢與能。但台灣在傳統文化的包袱中卻缺乏這種教育,人們自小只受到"要對統治者服從"的教育。因此到了選舉,利用人民對上位者的服從進行的神格化運動便非常容易推行。候選人競相神格化,同時在此過程中將對方貶低為寇,凝聚向心力。在這個過程中便像宗教團體傳教,利用儀式,感動人心的音樂,與各種鼓動的言語神格化候選人,宗教化的競選手段也就形成了。

宗教化不是候選人的原罪,而是台灣社會的包袱,台灣刷卡民主的卡債。只有台灣社會的價值觀改變,學習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,才有可能改善。筆者期待那一天的到來。

0 意見: